給自己一個看看世界的機會

    “想到未來也會留在澳門工作,何不找個機會讓自己衝出澳門,看看外面的世界呢?”,現今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簡稱“華東師”)化學系的葉穎茵解釋道。現在已經是大學三年級的她,回想起兩年前毅然選擇來到與家相距甚遠的上海求學也忍不住笑了起來。“當初並沒有多想,只是一心想到其他城市生活幾年,感受其他地方的特色。又因為覺得上海是一個繁榮的大都市,是個國際化的城市,就義無反顧地選擇到上海求學。”而穎茵自認對金融、管理這方面不感興趣,但既然來到了上海,“不如就去華東師範大學就讀,當個老師吧!”

    然而,現實和理想總是有些出入的。穎茵坦言,剛到上海的第一感覺是“大失所望”。由於所處校區是在上海郊區,與印象中國際化的上海形象並不一樣,連進到學校的門口,也找不到寫著華東師大的標識。但是,強大的落差在積極樂觀的穎茵面前,一句“是個可以認真學習的好地方”和一個溫暖的笑容,便足以填平。

    問及如果能重新選擇會繼續選擇到上海讀書嗎,穎茵猶豫地頓了一下:“畢竟離鄉別井,真的會很想念家的湯水,也很羨慕別的同學能經常回家。但在上海所感受到的、所體會的一切,是在澳門都未必能感受到,這十分值得!”

與同學一起參觀騰訊眾創空間

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

    回望兩年前的自己,穎茵感歎赴上海求學最大的收穫是:學會成長,變得獨立。只有勇敢地離開自己的舒適圈,才會發覺外面的世界真的很不一樣。在這過程中,你會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也會產生不同的紛爭,但這一切“都是自己學著成長,學著解決問題的機會”。

    而在華東師大讀書,雖說身邊總有一群窩心的“華師伐木累”相伴,可當遇到突發事件時,還是需要自己親自處理的。而這種突發事件,往往就是讓人加速成長的催化劑:“有一次我不小心弄傷手,傷口還挺深的。本想著去校醫院處理一下就罷,但回到寢室後仍然覺得不放心,就決定獨自去醫院處理。”在朋友的陪同下,穎茵有了第一次自己到內地醫院掛號、看診的經驗。“因為急著出門忘記帶現金,想著微信支付什麼都可以,怎知那天醫院系統剛好崩壞了。”帶著傷口的穎茵著急地到醫院外的銀行,將微信支付裡的錢取現出來,但上天似乎想好好磨練穎茵:“本來平時很快到賬的,但那天不知為什麼到賬特別慢。”取不到錢,一邊受著傷的穎茵還擔心醫生馬上要下班了。諸事不順,那一刻家人又不在身邊,感到無助的穎茵忍不住落下了眼淚。現在回想起這段“又好笑又想哭”的經歷,穎茵笑著說:“如果當初選擇留在澳門,或許就不會有這樣的經歷了。也就沒有學著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不會懂得成長、獨立。”

 參加國情研習班

大學生活豐富多姿,要讓自己懂得取捨

    面對著豐富的社團生活和沉重的學習壓力如何做出取捨,穎茵坦言:“華東師的化學系,大一時是最忙碌的,為了努力跟上學習進度,不得不放棄很多參加社團活動的機會,花多了很多心思在學習上。”因為內地學生經歷過中考、高考的磨練,學科基礎較澳門學生更加扎實。因此上課的時候老師“一講就明”,而澳門的同學則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同樣的問題。雖然知識是貫通的,但澳門的教學難度不及內地大,因此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跟上內地同學進度。

    但大二的學業相對輕鬆,因此可以適當調整重心,多參加社團活動。特別是參加上澳聯的外出交流活動,增廣見聞之餘又能認識其他上海區的澳門同學。穎茵笑著回憶:“新生營的時候一大班上海的同學聚在一起玩。而平時‘華師伐木累’也會每月吃一次生日飯,經常聚在一起,把快樂是滲透在每一個細節裡。”這種學業、社團、社交相平衡的生活,讓穎茵覺得十分有意義。

 

與畢業師兄姐拍照留念

認清周遭壓力,努力適應大學生活

    對未來剩下的兩年大學生活,穎茵希望自己能在學業能再進一步努力,把在內地同學身上學到拼搏精神,化作驅使自己繼續努力的動力。同時亦希望自己能參加更多的社團活動,豐富自己的課餘時間。最後,以「過來人」的經驗,因為中學與大學的轉折不適應,“自己不懂得分配時間,過得渾渾噩噩”,她希望學弟妹們,能“及早認清周遭壓力,努力適應大學生活”,更期盼他們能“享受大學生活,努力學習”!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